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作者:王晓锋    浏览:1913次发布时间:2017-06-13 09:03

 
 
蒲教发〔2017〕85号
 
蒲 城 县 教 育 局
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片区、中心校,各初中、县直单位、民办学校:
   为了加快推进我县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双高双普”信息化建设工作任务,促进蒲城教育均衡协调快速发展,教育局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蒲城县教育局
                                         2017年6月12日
 
 
蒲城县教育局
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和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实现《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建设目标,加快推进全县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完成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双高双普”信息化建设工作任务,促进蒲城教育均衡协调快速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全面实施“3211建设计划”,即“三通两平台”工程(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个培训基地”(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基地),“一批示范学校”(信息化示范学校)。强化应用与研究,探索适应我县教育发展现状的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方法和思路,争取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城乡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总结出一套成功的信息化发展工作经验,助推蒲城教育健康、持续、均衡、快速发展。
  二、信息化环境建设  
    1.加快各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到2017年10月底,全县所有学校实现互联网宽带接入。其中所有高中、职业学校实现100M接入,初中实现50M接入,中心小学实现20M以上宽带接入,其它学校基本实现10M以上宽带接入。学校校园内部网络建设,实现所有教室接入网络,为优质资源班班通奠定基础;实现校园重点区域有线覆盖,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信息化示范校实现校园重点区域有线覆盖的同时,其它区域实现无线覆盖,为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奠定基础。
终端设备:到2017年底前,实现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包含教学点)每个教室配备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如大屏幕液晶一体机、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等);教师办公场所按教师数量100%配备计算机,满足正常办公、备课、教研及日常教育教学管理需要。
    2.加大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到2017年11月底前,要充分利用中省市教育资源库,建成县级教育资源库,将中、省、市、县高质量的“名师课堂”、“名校课堂”和“同步课堂”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利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 100%推送到全县所有学校的所有班级,80%以上教师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应用优质数字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3.加快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到2017年底,“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学校100%的教师和60%的初中以上学生拥有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每所学校建成基于网络空间的虚拟化学习平台,网络空间教学和管理普遍应用,使“随时可学、随地可学、人人可学”变为现实。
    4.加快教育系统中枢神经建设,尽快建成蒲城县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全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017年底前,建成蒲城县教育数据服务中心,完成学生、教师、校产等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入库等工作,最终建成全县统一、实时交互、分层管理的教育管理综合服务系统。
    5.加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速度,为基层学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积极配合参与省、市基础教育专网建设,建成蒲城县教育资源平台,并与中、省、市资源平台顺利对接。组织全县各基层学校对所有学科、章节内容进行录制,同时研发一批高质量的“名校和名师课堂”充实县级资源库。各基层学校也要建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育资源库,并与县级资源库链接,互2020年底,建成以国家和省级基础教育专网为核心,省、市、县、校互联互通、交互共享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6.建设县级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基地,开展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县电教中心的技术力量,建设蒲城县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基地,实施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争取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县50%以上的教师的县级以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7.开展创建市级“信息化示范校”活动,提高基层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按照 “双高双普”的要求和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文件要求,到2017年底,全县城乡学校基本完成基于宽带网络条件下,能够满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需要的数字校园建设任务。鼓励基层学校,积极参与渭南市信息化示范校创建活动,到2017年底,30%以上学校达到“渭南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标准。
    三、信息化应用工作
    1.建立多层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体系。以全面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依托县电教中心信息化培训基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集中培训和网上培训,依托信息技术营造学科信息化教学环境,使信息化手段成为教师教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提倡教师“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发挥“名师工作站”“能手工作室”的作用,鼓励教学能手、各级名师与基层教师结成网络研修团队,带动全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课堂模式的创新。争取用三年时间,完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县级全员培训。到2020年,建成一支与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和管理队伍。
    2.建设班班通管理分析系统。要以本次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变劣势为优势,提早设计,构思建设全县信息化设备管理系统和班班通管理分析系统,学校通过实时查看,掌握全校各班运用教室多媒体设备、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情况;县局通过网络,实时了解、统计全县学校教学设备、网络优质资源和教学软件的使用情况,以了解“班班通”的教学应用情况,并通过数据对学校设备使用情况、网络资源的应用情况、教育教学效果等进行分析,用以指导、督促、监管基层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
    3.建设 “一校带多校、优质带薄弱”的在线课堂教学模式。将在城区中小学择优选取部分班级,安装同步直播设备,实现城区学校与薄弱学校的班级同步互动教学,特别是薄弱学校的薄弱学科、缺教学科,能通过网络同步享受到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尽可能的均衡教育资源,提高偏远山区学校教学质量。
   4.开展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与应用。支持学校积极申报各类教育技术课题,鼓励学校、电教中心、教研室和企业合作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及教学改革研究。继续以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和应用为抓手,着力培养一批教育技术课题研究骨干龙头教师,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形成各校相互竞争、协同发展的课题研究格局。
    5.积极参与各类赛事活动,推动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要以中省市县各级各类信息化赛事活动为抓手,促进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促进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一)教育局成立蒲城县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庞建军      
    副组长:王冬印  董新庄  苏耀锋   王军锋    来  雄   郭红炜
    成  员:各股室、综合单位负责人
    负责全县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制订和实施;负责全县教育信息化项目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负责蒲城教育网、蒲城教育资源网的建设、管理和维护;负责全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指导、培训和管理。
    领导小组下设蒲城县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简称“信推办”),办公室设在电教中心,办公室主任由电教中心主任徐长德兼任。信推办向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全县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工作。
    (二)各校要成立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教育信息化职能部室、工作目标、建设任务、标准要求,并按照县局要求实施教育信息化示范校的创建工作。
    (三)全县将组建学科及技术专家团队,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三通两平台”建设提供培训、技术支持及信息安全管理等服务。
  2.经费保障。一是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投入机制;二是三年内,统筹15%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后每年确保5%以上的生均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的运转、维护、培训;三是积极争取中、省、市、县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的支持。
    3.制度保障。县教育局制定加快推进全县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各学校要制定本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各项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和督导评估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和督导评估考核,以促进全县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4.培训保障。县局利用县级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基地,结合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的实施,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校(园)长、教师的专业培训,有效提升其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各基层学校也要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培训,提升全体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5.安全保障。建立教育信息化运行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安全技术防范,严格执行国家、省、县网络、信息安全法规、政策,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全县教育系统统一的网络运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规章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加强信息内容管理和网络安全监控,全面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制度,信息安全人员执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网络健康、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