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县教育局关于印发《蒲城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的通知

浏览:4644次发布时间:2021-11-09 09:54

  

蒲教发〔2021〕123号

 

蒲城县教育局

关于印发《蒲城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片区、中心校,各综合单位、县直单位、民办学校:

   为推进我县中小学信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顺利开展,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特制订《蒲城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蒲城县教育局

2021年119

 

蒲城县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总体部署,结合陕西省教育厅、渭南市教育局《关于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陕西省教育工作大会精神为指导,贯彻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陕西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陕西省教育厅《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指导意见》、《渭南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通过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含普通中小学、职教、特教、幼儿园,下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推动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深入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 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开展全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每人5年不少于50学时,其中实践应用学时不少于50%),基本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简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为实现目标,努力完成四大任务:一是整校推进教师应用能力培训,服务教育教学改革;二是缩小城乡教师应用能力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三是打造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引领未来教育方向;四是全方位升级支持服务体系,保障融合创新发展。

三、实施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级实施。

按照“省市统筹、区县负责、学校自主、全员参与”的原则,省、市、县、校四级分工负责,分级实施。整合各类培训项目,调动多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二)按需施训,注重实效。

根据我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水平,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按照教师个性化需求开展自主选学,分区域推进工程实施工作,确保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测评驱动,应用为本。

建立网络测评系统和教师主动应用机制,强化学用结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切实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机制,立足常态。

建立培训、测评、应用相互促进的机制,使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成为常态,形成广大教师勤学习、善应用、重创新的新局面。

四、实施安排

(一)培训对象

全县各级各类校(园)全体在岗教师(含民办)

(二)实施方式

采取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远程培训、网络研修和校本应用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实施提升工程。积极探索教师自主选学机制,提高教师参培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确保每位教师完成不少于50学时的专项培训。

(三)任务分工

按照全县在岗教师人数,组织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并于2022年全面完成培训及考核总结工作。

1.县级工程实施团队

  组成:樊巍  李秀娟  张县红    

任务:制定《县级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规划》,全面统筹县级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

2.学校管理培训团队

组成:每校成立2-3名人员组建学校管理培训团队,指定其中1名管理员为本校联络员,原则上为学校(幼儿园)()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和信息化教学业务负责人。

任务:负责全面统筹本校(园)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工作;结合学校(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制定《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组织教师开展线上学习及校本实践、校本应用成果互评和能力点测评认证工作。

3.测评员团队

组成:名额另行通知,由县级工程实施团队和学校管理培训团队中的优秀骨干组成。

任务:掌握校本应用考核规范和相关政策;承担县级微能力测评工作。

     4.教师

对象: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在岗教师(包括民办学校教师)。

任务:依据学校整体规划制定个人研修计划;选择2个微能力点,学习网络研修课程,参与校本实践活动:提交2个微能力点成果并通过测评,获得能力认证。

(四)阶段安排

1.对接调研(202110月)

继教网项目组对接县教育局,了解我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实际情况,掌握培训需求,依据培训需求修改优化项目实施方案。

2.培训报名(20211111日前)

各校(园)1111日前,上报学校管理培训团队和全员教师参训名单(附件1),中心校和城区片区将辖区内所有校、园(含民办)作为一个整体单位进行上报,其余校(园)单独上报。借调、交流轮岗人员在现任教学校报名,汇总表发送至指定电子邮箱,纸质版加盖公章后统一上交电教中心。

3.县校管理培训团队培训(202111-12月)

继教网项目组对我县进行县校管理培训团队培训,帮助各县校深入学习能力提升工程2.0相关政策理念,制定县、校项目实施规划,完成学校能力点范围选择。

4.主体研修(202112-20223月)

各校(园)依据学校整体规划,确定所属环境(3种环境选择1-2个)和微能力点(30个微能力点选取6-8个),组织教师在校(园)确定的微能力点中选择2个微能力点进行学习,参与校本实践活动,并组织教师提交2个微能力点成果至培训平台。(所属环境和微能力点确定见附件2

继教网项目组开展送教指导工作,帮助参训教师打磨生成能力点成果。

5.测评员培训(20223月)

项目组组织遴选测评员队伍,开展测评员集中培训,通过专题讲座和实践演练测评员掌握测评工作要求,准备开展测评工作。

6.测评考核(20224-5月)

校级互评:每位教师需查看其他3位选择相同微能力点学员成果,进行互评(需填写评语);

县级测评:继教网项目组组织测评员团队完成各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师校本应用成果测评工作。

省级认证:省市级测评员对县级测评结果进行复审认证,按每县10%的比例进行抽查复核,复核一致率达到90%以上即为通过,发放培训证书,不达标则区县需整体重新测评。

7.项目总结(20226月)

组织开展项目总结,总结项目实施经验,打磨生成优质成果集、建立资源库,持续推进常态化研修。

(五)研修要求

1.依托“名师联盟”,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方位指导。

1)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坊的辐射引领作用,通过名师与教师线上交流、城乡学校同上一节课等多种活动形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确定以信息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为主题的课题研究,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工作。

2)名师工作点定期进行专题报告、听课磨课等活动,加强校内信息化教学实践应用,提升名师个人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扩大名师群体,壮大骨干队伍。依据薄弱学科名师不足的情况,遴选部分业务能力强、信息技术好的骨干教师充实到名师队伍中,强化学科教学的全面发展。

2.强化校本研修,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常态化机制。

1)各校(园)要把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为引领,对照能力标准找准方向;教师要对照能力标准找准问题,整校推进中要以方向为指引,以问题为导向,在校本研修中去应用,在校本应用中去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2)加强各校(园)内集体备课,发挥中心备课组的引领作用。成立的薄弱学科中心备课组及各学校教研组通过认真说课、磨课,创新设计、积极反思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能力。组织开展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同课异构、学科赛教、知识胶囊等教学活动,刺激教师对信息技术能力的应用。

3)指导各各校(园)开发本校校本课程,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聚焦教育扶贫,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精准帮扶体系。

1)开展各校(园)际间的联合教研,加强城乡之间校际合作。通过优质资源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子”,采用同步课堂、名师课堂等方式开展教学,以发挥实验校或示范校的引领作用。以偏远乡镇为重点,通过帮扶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开展乡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形成常态化信息技术应用课堂的教学模式。

2)县域内开展名师结对帮扶活动。名师对帮扶对象通过线上或线下说课、磨课、听课、评课、交流等方式,对帮扶教师进行培训指导;

3)各校(园)内实施“青蓝工程”,以老带新进行帮扶。通过加强集体备课、研课、交流,对新入职教师进行长期陪伴式培训,已达到提高其专业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

4.利用数据分析,探索智能化教育教学新模式。

1)充分利用线上资源,结合线下研讨,利用大数据对比、分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各校进行学业评价、学情分析。整合学校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组织专家组有针对性的进行现场督查和教学指导。

2)引导教师不断实践,主动应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出符合我县教学实情的行之有效的智能化教育教学新模式,提升教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创新力,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助力学校教学创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蒲城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

组 长:庞建军  

副组长:王     黄志俭  许顺强    

成 员:樊     张县红  李秀娟   王  宾

领导小组下设执行办公室,执行办公室设在电教中心,办公室主任由王伟兼任,负责该工程的具体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

(二)创新机制,健全制度。

县教育局将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制定管理办法,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完善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激励机制,按照省市文件要求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作为教师资格证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各校(园)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三)规范管理,确保质量。

依托陕西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蒲城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管理系统,加强对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实行教师培训“一网管理,分网学习”。通过教师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完整记载教师培训及测评等所有数据,实现统一用户认证、统一培训标准、统一测评认定。县教育局、培训机构和学校负责将教师相关信息、过程性数据及时汇总到管理平台。

(四)积极落实,保障经费。

县局将教育经费向能力提升工程倾斜,进行资源建设和整合,改善硬件设施和环境,全力保障教师全员培训;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各学校也要在公用经费中安排此次培训专项经费,为本各校(园)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联系人:王  宾

联系电话:18191811896

电子邮箱:pcdjzx@163.com

 

附件1:学校信息化管理培训团队信息汇总表和参训教师信息汇总表

附件2: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