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管理

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作者:新闻部陶源    浏览:3210次发布时间:2013-03-14 09:01

 
    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只听得老师的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乐学英语而厌学语文呢?这让我这个语文老师既感到羞愧,又不得不去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镇安县首届中学语文教师美文诵读比赛”,感受颇深。作为语文老师,不仅自己要具备较高的诵读能力,而且要重视学生的诵读能力培养。
诵读,就是熟读成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最终烂熟于心,不期然而然地背诵出来。诵读必须以朗读为基础,要大声读,使文章词句从口中心中自然流出。因声求气,它强调的是“反复”多遍,达到熟练,在多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情感和内涵,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诵读训练呢?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掌握基本的诵读技巧。真正能打动听众的诵读技巧指有声语言运用的技巧,包括停顿、轻重、语调、速度等。停顿是语句的间歇、声音的休止,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语音的轻重是表现内容和情感的。语调的高低强弱抑扬等变化,表现了朗读时人物对事物态度的变化,表现出感情的起伏。速度是由作品的体裁和内容决定的。
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基本的调子,给人一个总体的感觉。所以每读一篇文章应该先去揣摩文章的感情基调。如曹操的《观沧海》以慷慨悲壮的基调才能表达出排山倒海的气势,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而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应读出其中美好、恬静、自在而略带一丝忧郁的基调。
二、就一句话的多种诵读形式。同是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去读,效果是不同的,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如,在教学《白兔和月亮》时,我让学生用不同的语调、语气、语速去读“这是我的月亮”这句话,要求语调由轻到重,语速由慢到快,语气由柔到狠,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渐渐品出味道来了,渐渐体会到爱的感情要“气徐声柔”,憎的感情要“气足声硬”,问的语气要读“升调”,感叹的语气要读“降调”。经常进行这种一句话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就逐渐学习到了诵读的技巧,并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掌握与运用,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一种学习能力。
三、教师的示范朗读。每教一篇课文,我都认真地去钻研教材,深入地挖掘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多听课文录音,自己反复练读。在讲课时示范朗读,用自己的有感情的朗读和身体力行的行为去感染学生,去打动学生,去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如我在教学《在山的那一边》时,我首先示范朗读,因为我在朗读中注意了感情的处理,注意了语气语调的合理处理,所以学生被感染了,他们向我投以敬佩的目光,然后学着我的朗读方法来读,从而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诵读训练时,一定要注意方法的灵活多样,否则学生就会单调乏味。因此,我在教学中,很注意采用多样形式进行朗读训练。如教学《理想》、《秋天》、《化石吟》,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①齐读,②分小组读,③一人领读,其余人分男女生读,像朗诵会一样,由于采用了多种形式读,学生在读中感知诗意,培养了语感,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五、充分利用有声有形的教学资源。如课文的朗读、影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有可学习的榜样,注意咬字吐字;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的配乐中去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文字中所表达的深情;让学生耳听动人的朗读,眼观美丽的图片,领略文字中透露出的美的境界。这些有声有形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懂得在朗读中要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使自己进入角色,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读得有感情,才能真正理解作品内在的深刻意蕴。只有体会到了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才能读得有感情。
六、精选课文中的段落进行诵读训练。我们知道一篇课文的教学是有时限的,不可能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必须做到有声的朗读,尤其是以默读为主的自读课。因此,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每教一篇课文,我都精选其中的一段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有的侧重对话描写的段落,有的侧重景物描写,有的侧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等。在训练中注意指导朗读方法,注意指导学生读出祈使、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表达出爱憎感情;注意指导学生在读的时候处理好强与弱、重与轻、果断与委婉、紧急与轻快、严肃与活泼等变化,要求学生做到“五不”(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破句破词)和“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久而久之,学生的诵读水平就会进步,并不断有所提高。
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要能听到教师滔滔不绝,还要有学生的琅琅书声。新课标也呼唤语文教学回归到读上,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总结诵读训练的更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