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管理

小学生动作技能特点及培养

作者:陶源    浏览:4913次发布时间:2013-11-04 08:54

 

小学生动作技能特点及培养

 

 

    技能是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的方式。例如,打字、骑自行车、阅读、写作、解题等,都是复杂程度不同的技能。       一、小学生动作技能学习的过程 动作技能学习是掌握动作的要领,进行反复练习,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这个过程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认知定向阶段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动作,了解与某一技能有关的知识,动作的要领和程序。   (二)局部动作阶段   在实际练习中,把整套动作分解为许多的局部动作,使学生容易学习。但在掌握了局部动作后,两个动作连接和过渡时就比较困难。初入学的学生,注意范围较小,不易分配与转移,常出现情绪紧张,顾此失彼,也常有多余动作。如初学骑自行车者,顾了手则顾不了脚,或顾了脚则顾不了看路,手忙脚乱。   (三) 整套动作阶段   这个阶段是在局部动作基础上通过练习把整套动作的程序固定下来,并与知觉协调起来,形成了连锁反应系统。如刚学会骑自行车的人,手脚能协调,动作开始连贯,能勉强骑着走,但还不熟练。   (四) 熟练技巧阶段   这个阶段也叫自动化阶段。此时全套动作连贯,协调完善,得心应手,靠动觉就能控制动作。此时的自动化动作,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和概括能力,能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做出灵活应变的反应。骑自行车达到熟练程度时,骑车人不仅可以在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上骑,也可在崎岖不平的小路上骑;既可以在晴天骑,也可以在雨天骑;既可以在十分安全的情况下骑,也可以泰然对付随时出现的险情。   评定学生技能学习效果的标准:熟练性,即手眼协调,动作连贯灵活;准确性,即方向准,幅度合适;敏捷性,即动作反应迅速;应变性,根据具体条件的不断变化随机应变。   

    二、小学生动作技能学习的特点   经过反复练习,动作技能才能发展到熟练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技能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意识的控制作用   开始时意识控制作用较强,以后逐步减弱,直到自动化。对动作的控制,开始时以视觉控制为主。逐步转化成以动觉控制为主。如骑自行车,开始时由于动作生疏,情绪紧张,需要视觉控制手与脚的动作;待达到自动化阶段时,便可只靠动觉来控制骑车动作了。   (二)通过反馈逐步达到知觉与动作的协调一致   开始练习时,学生根据知觉做出的第一次动作,与教师的示范动作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多次反馈和练习,学生就能建立起比较准确的知觉与动作的协调系统,掌握熟练的技巧。   

    三、练习   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有目的地多次执行某种动作以形成技能的过程,称为练习。练习的效果不单纯决定于次数多少,关键在于有效地组织练习。教师在组织学生练习时要了解以下几点:   (一)练习的进程   大多数技能的掌握是先快后慢,经过停滞不前的高原期,逐步达到熟练。开始时,由于局部动作简单易学,所以进步较快;以后由于动作连接的难度较大,学习进程就放慢了。以后还会出现一个停滞不前的高原期。高原期是指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的暂时停顿现象。当练习突破了高原期,技能就逐渐达到熟练。不过,简单的动作技能的练习不一定出现高原期。技能的练习,由于技能性质的不同,有各自的规律:有的先慢后快;有的先快后慢;有的时快时慢,有波动现象。当然,这也与学生练习时的心理状态有关。   (二)练习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有无明确的练习目标,是影响练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每次练习都要有明确目的要求,以防止盲目练习或走弯路。每次练习都要有计划地分步走,开始时教师应作讲解与示范。练习要坚持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教师要加强个别指导,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及时校正。练习后要做出评价。   (三)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要设计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注意讲练结合,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动手。练习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还可以在课外和家庭中进行。若练习方式过于单一,不容易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四)及时了解练习的结果   在练习过程中,要与学生及时了解练习的结果。每次练习后,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些动作做对了,哪些动作做错了,再通过练习把做对的动作巩固下来,这样就能更有效地进行练习,加快技能的获得。   (五)合理分配练习的次数和时间   练习要保证一定的次数,每次练习时间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一般地说,分散练习要比集中练习效果好。   (六)要有较强的练习动机   在一定难度范围内,练习动机越强,练习效果越好。

    但是,对于难度很大的任务,动机过强反而干扰练习的效率,事与愿违。